- 当前位置: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医药健康教育委员会✅
- >>
- 优质基层
- 正文
【抗疫在基层】地方在行动-4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家庭医生“五个一”精准防疫】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村社是最直接最基层的战斗“堡垒”,家庭医生成为这些堡垒的“疫情防控突击队员”。衢州市柯城区卫生健康局利用辖区9家乡镇卫生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115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家庭医生163名,积极融入社区网格,组成若干个居家医学观察管理小组,落实“四统一”制度,开展“五个一”服务,提高重点人群管控力和精细化程度。“五个一”服务即通过开展一次网格服务、一次健康教育、一次上门送药、一次心理辅导、一次监测管理等,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该区以家庭医生为主体开展居家医学观察,对被医学观察人员从开始隔离医学观察到解除隔离实行全流程一人一档。隔离期间形成一人一表,记录每天体温、咳嗽、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有异常情况及时与家庭医生联系确定是否转诊。被医学观察人员满14天隔离期后,告知解除隔离后的注意事项,并与所在的乡镇、街道做好对接工作。截至目前,家庭医生已居家医学观察及随访8270人次。
家庭医生利用电视视频网络,在各村召开防疫电视视频会议,并在儿保、妇保微信群中传播健康知识。同时,家庭医生下沉村网格,在宣传橱窗张贴防疫画报,把防疫告知书发到每一户村民手上。向群众发放防疫宣传单27000余份、张贴海报900余幅。
根据不同健康需求,家庭签约医生主动为居家隔离对象、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代配药服务、慢病对象的随访干预和送药上门等延伸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新冠肺炎防控心理疏导,让居民“安心宅家”、“健康宅家”。至2月11日,已累计接受各类咨询760余人次,送药上门300余人次。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供稿
【四川省绵阳市四大举措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一是发挥“守门员”作用,确保不漏户、不漏人、不漏项。市县两级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工作预案、方案10余个、措施30余项,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共摸排疫情高发地区来绵返绵人员35.8万人,其中来自武汉8333人,农村地区5403人。精准建立“一人一表”疫情防控台账,纳入管理的农村人口9800人。持续追踪解除医学观察221人,严格每天两次体温检测登记,确保人员管控无死角、全覆盖。
二是发挥“指导员”作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出台《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等8个技术规范,开展疫情防护专题培训3次、共2000余人次,实现乡镇、村组全覆盖。针对平武、北川等边远山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用好医联体,做实对口支援,设立网络义诊团队,对发热病例及时开展会诊和远程查房184人次。规范疫情防控操作流程,让基层医务人员人人做到“六个明白”、“一口清”(明白疫情态势、诊断治疗方案、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控制技术、消毒隔离制度、自我保护措施,人员信息一口清)。
三是发挥“督导员”作用,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持续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贸市场、“五小行业”、村居院落等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指导加强畜禽养殖管理。消杀公共场所30万余平方米,协助设立防疫检查点和关卡46个。出动卫生执法督查组14个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督导。针对农村群众整体缺乏医学常识、守法意识,组织乡村医生、家庭医生逐人逐户随访,落实返乡人员居家医学观察措施。
四是发挥“宣传员”作用,倡导不出门、不聚集、不聚餐。利用摩托车、电瓶车、村村通“大喇叭”等宣传防疫知识,推送提示短信3500余万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40多万份。成立农村疫情心理健康疏导小组3300多个,缓解1万余人次群众的心理压力。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及时处置网络不实言论500余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央视新闻》刊播我委制作的科普视频《有关口罩那些事儿》,关注量超过1亿。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供稿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防控疫情发挥医共体“集团”作用】洞头区坚持全域融合“一盘棋”思维,医防结合“一张网”布局,紧抓技术指导、强化资源整合,众志成城、携手同心,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是医共体牵头医院做好“领头雁”。疫情发生后,医共体牵头医院第一时间指导各基层成员单位完善预检分诊流程,开展发热患者网底排查,初筛后通过专车转运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诊治。在大门镇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医共体立即统筹人才资源,迅速派出6名医防专家支援大门镇,完善大门镇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点,迅速添购CT机,规范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管理,协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PCR样本采样。在疫情防控客渡船停航期间,充分发挥医共体集团作战优势,保障离岛、偏远乡镇应急诊疗需求。鹿西岛上先后出现孕产妇早产和白血病患者发热等急重症患者,鹿西乡卫生院第一时间联系区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借助远程会诊平台,指导处置患者急性症状。同时,医共体积极协调海事部门出动专船,指导船员做好个人防护,稳妥处置疫情防控期间离岛患者转诊工作。已累计开展远程会诊26次,电话咨询125次。
二是建立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区人民医院和区疾控中心等25名专家组成的疫情防控会商专家组,每日开展发热患者“入院、病情进展、出院”三会商机制,确保不让一位可疑患者流入社区,避免“隐形患者”漏筛流入社区。建立以区医共体为牵头单位,疾控中心为支撑的“密切接触者核酸快速检测”医防联动机制,由经过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负责采样,区疾控中心对接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检验,阳性患者由区人民医院安排专用救护车收治入院。破解洞头区无PCR检测实验室难题,实现样本当日采样、送检、报告的实验室快速响应。针对疫情防控时间紧、任务重、专项学习难等问题,在疫情防控初期,区医共体联合区疾控中心统一开展医护人员全员集中培训,减少重复培训、多次培训占用一线医务人员休息时间。在疫情防控攻坚期,以直播方式开展网络培训,除了减少集中培训交叉感染机会,还让大门、鹿西等海岛医务人员在岗接受培训,已累计开展直播培训13次,学习达1500余人次。
三是强化医共体资源统筹调配。统筹安排医共体内人力资源,破解基层应急人员不足。一方面抽调25名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参与全区9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另一方面召回第一批在外规培人员,统筹安排在预检分诊点、全科病房、院感监督等一线岗位锻炼。将无交通卡口管制任务的北岙、东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名公共卫生人员纳入霓屿330国道体温监测工作值班。核拨200万元经费给区医共体,用于疫情防控处置日常经费,防护服、消毒液、设备等物资采购使用。拨付专项补助15万元,统筹用于各成员单位一线医务人员、防疫人员慰问和工作奖励。疫情防控期间,关停全区范围内所有个体诊所、村卫生室及门诊部,为村医等医务人员统一购置工伤保险。区医共体根据各成员单位医疗业务比重,统筹分配酒精、消毒液、口罩、防护服等各类应急物资,确保物资使用科学合理节约。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供稿
【江苏省扬州市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序】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由院委会成员和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疫情防控指挥部,靠前指挥,每天行政双值班制度,实行每日7:30的集中晨会和突发事件会办制度。对辖区内所管的8个村、8个社区及学校复学、企业复工等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多措并举广泛宣传,发动群防群控。
二是规范预检分诊,确保患者转诊无缝衔接。重新设置预检分诊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针对有疫区旅居史、接触史且有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派的4名专家进行会诊,配置一辆院内转运车,专职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接送至定点医院。在120转运车到达之前,设置了临时隔离点,确保了转运工作的无缝衔接。自1月31日预检分诊点设置6天来,就诊人数820人,陪同人员及其他人员923人,发热患者20人,120负压车转诊人数1人,医务人员陪同转诊人数9人,自行转诊10人。
三是强化院感防护,杜绝院内交叉感染。开展5期诊疗方案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的培训和管理。进一步规范院感质控工作,在控制输液人数、不接受发热输液患者的基础上,将输液室重新布局,确保输液患者间隔的距离在1米以上,杜绝门诊输液患者的交叉感染。
四是参与社区防控,扎牢外防输入关口。组建交通卡口组,按照区政府要求,在辖区内设置了3个交通卡口,24小时开展测温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成立医学观察和消杀组,按规范开展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消杀工作。截至目前,辖区内确诊病例1例(2例疑似病例已解除),封锁了3个楼道(2个已解除),对50名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并全部完成试剂盒样本的采集工作,对216人实行社区居家观察,并每日2次监测体温。
五是改进工作流程,做好基层卫生服务。做好新形势下门诊、住院患者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随时应答,为居家对象提供诊疗方案。产后访视实行电话随访、计免门诊有序预约接种。并按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令,24小时开展无疫区旅居史但有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的转诊工作。成立防控物资和后勤保障组疫情防控物资集中存放,每日清点、上报、发放疫情防护物资,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提供充足后勤保障。
六是彰显卫生人风采,10名职工提交火线入党志愿书。面对疫情,中心第一时间发出疫情防控倡议书,得到全体职工的积极响应,10人递交了火线入党志愿书,所有党员、干部职工用行动阐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彰显了卫生人“听党指挥、先锋模范”的党员风采。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