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健康网官网(mdm.org.cn)基层头条报道
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常常成为诈骗的高发人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
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不喜欢去医院的心理,装扮成“义诊医生”,进行一些血压、血脂常规检查后,指出消费者患有某些“疾病”,然后开始推荐产品。还有的通过免费试用来让消费者购买产品。
推销者抓住老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通过电话问候或上门拜访,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围,让老年人在情感的支配下购买产品。
保健食品商家以高薪招纳一批社交网络庞大的业务员,让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进行游说、推销,老年人有时碍于情面,有时则因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老年人往往深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影响,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礼品,一些老人就是在这些礼品的诱惑下盲目购买了商家推销的保健食品。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片面宣扬“名厂名牌”,使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肯定是疗效显著,才能这么有名气,从而陷入迷信名牌的误区。
不法商家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产品的“特殊疗效”和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等。
推销者以“购买产品即可成为会员,而后推荐别人购买可获报酬,推荐越多报酬越高”的方式招揽生意,这对已经失去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具有诱惑力,老人们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购买产品成为会员,甚至落入非法传销的圈套。
商家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宣称其产品是“包治百病、治病于无形”的灵丹妙药,片面夸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药品使用,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一些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违禁药品成分,消费者食用后短时间可能起到缓解病痛症状的作用,进而对该保健食品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赖,长期使用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都将构成极大威胁。
部分保健食品经销商采用租赁临时经营活动场所,设立流动摊点或者上门推销等方式开展活动,一旦发生重大纠纷或者被执法部门查禁,马上转移藏匿,另起炉灶,逃避责任,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以上就是老年人购物被骗的一些常见手段。为了避免上当受骗,老年人应该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贪图小便宜,遇到问题及时向家人或相关部门求助。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欺诈行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基层健康网官网www.mdm.org.cn/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基层健康服务 于 2024-05-27 10:10:17发表在中国基层健康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亦不作为健康指南或者学术参考。
中国基层健康网文章链接: http://www.mdm.org.cn/jiankang/7059.html